非小号动态

非小号app实践育人·2025走进千企(四十九)解码红色货币

新闻 2025-08-02 12:04

  西安财经大学延韵财经育梦队于7月4日走进陕甘宁边区银行,开启第六届“走进千企”暑期社会调研活动。在骄阳映照的窑洞旧址里,在斑驳的货币展品与泛黄的史料间,队员们沉浸式探寻红色货币背后的故事,让红色财经在实践中滋养育人初心。

 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在陕甘宁边区建立的金融中枢,陕甘宁边区银行像一座坚固的堡垒,肩负着“打破经济封锁、稳定金融秩序、支持抗战与生产”的重任,以货币为武器,守护着边区的经济命脉,支撑着军民的生产与抗战。它不仅是边区经济的“稳定器”,更通过货币发行、信贷支持等手段,将军民团结、自力更生的精神注入了每一张货币的纸页中。

  在旧址陈列的展品中,三种特殊的货币尤为引人注目: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、陕甘宁边区银行币、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,它们是边区金融史的缩影,更是军民同心的见证。

  光华商店代价券的发行主要是为了解决陕甘宁边区市场辅币短缺、找零困难的问题,同时也是为了维护法币信誉和促进边区经济发展。1937年,根据国共第二次合作协议,陕甘宁边区使用法币作为主币,而国民政府拨发的法币多为5元、10元的大面额纸币,由于经济落后、物价低,进行日常交易时找零极为不便,严重阻碍了商品流通,也是因为这个原因,市场上出现了打折使用法币的现象,这导致法币信誉降低,为维护法币在边区的正常流通和信誉,边区政府决定发行小面额辅币。但因边区银行成立之初未公开营业,不便直接发行货币,于是以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代价券,作为法币辅币与法币并行流通。为应对经济封锁,边区银行于1940年印发了面额为7角5分的光华商店代价券。其虽为辅币,却在实际流通中发挥了主币作用,缓解了主币不足的问题,增加了边区资金;虽票面朴素,却解决了百姓买针买盐的燃眉之急,依托政府的信誉,它成了老乡们手中的“放心钱”,用最实在的方式打通了民生交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
  到了1941年,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,停发军饷、禁止物资流通,导致边区财政和物资极度匮乏,以及当时边区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混乱,既有法币,也有地方杂币,甚至出现伪币渗透,进而造成物价波动、交易受阻,边区银行果断发行“陕甘宁边区银行币”,票面印着纺车、耕牛与“发展经济,保障供给”的标语,既彰显着大生产运动的自力更生精神,也让每一位持币人感受到红色政权的稳固性。这种“边币”成了边区经济的“主心骨”,通过严格管控发行量、支持生产建设,让百姓真切体会到“自己的货币自己信”的底气。

  1944年,边币因发行量过大出现严重贬值,与法币的比价持续下跌,信用受损,民众对其接受度降低,直接影响了市场交易的正常进行;同时,边区市场上伪币和杂币的盛行,使货币体系混乱不堪,不仅增加了交易成本,也让政府难以有效调控经济和稳定物价,随着抗战进入关键阶段,边区物资供应紧张,财政压力陡增,亟需一种更具公信力的支付工具来保障贸易顺畅,促进物资流通,以满足军民的基本生活和生产需求,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,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应运而生,它有效遏制了货币贬值的颓势,逐步统一了边区货币,规范了市场秩序,增强了政府对金融和经济的掌控力,保障了物资供应与军民生活,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基础,为持久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,也进一步强化了边区的经济自主性,对根据地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  这三种诞生于不同历史阶段的货币,共同构成了边区金融史的重要篇章,它们始终坚守“金融为民”的初心,以灵活务实的智慧应对不同时期的经济困境——从解决辅币短缺、守护法币信誉,到在封锁中统一货币、稳定秩序,再到遏制贬值、规范市场。每一种都凝结着“金融为民”的初心与实事求是的智慧,既切实解决了军民生产生活中的交易难题,又为边区经济稳定和抗战胜利提供了持续的经济支撑,彰显了红色金融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关键作用与深厚的为民情怀。

  本次实践活动,让我们跳出课本,在历史现场真切感受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发展金融、保障民生的智慧与担当,理解红色金融背后“自力更生、军民同心”的精神内核,我们领略的不仅是一段金融史,更是一部军民共克时艰的精神史诗。它们如同一盏明灯,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继续照亮着财经人传承红色基因、践行初心使命的道路。

上一篇:央行:推进债券市场“科技板”建设和科技创新

下一篇:因股票严重异常波动上纬新材、西藏旅游等被上

猜你喜欢